大力去产能的效果也早已开始体现。在今年前2个月延续连年亏损局面之后,从3月开始,钢铁业扭亏为盈,尽管盈利水平仍然很低。中钢协称,1-9月会员企业累计实现利润252.06亿元,销售利润率1.27%,在工业行业中仍为较低水平。
对此,中钢协在新闻稿中指出:
3月份以来企业能够保持盈利,主要是由于企业理性生产促进钢价合理回升以及加大降成本力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中钢协监测,今年以来钢材价格整体呈现上涨态势。截至10月21日,钢材综合价格指数79点,同比上涨19.17点,较年初增长22.63点。
与此同时,钢材库存总体水平也低于上年同期。9月末全国主要市场钢材社会库存量为941万吨,同比下降8.3%。
随着钢材价格上扬,粗钢产量今年也开始呈现逐步释放态势。在前两个月仍同比下降之后,全国粗钢产量从3月以来已连续7个月处于增长状态。中钢协强调,增量主要来自非会员企业。
粗钢表观消费量今年则一直处于下降区间,但降幅逐月收窄,到9月由负转正,同比增长9.57%。前9个月,粗钢表观消费量达到5.26亿吨,同比增长0.05%。
中钢协同时表示,目前钢铁行业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包括:

一是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仍然艰巨。部分地区存在化解任务平摊和一刀切的做法。
二是非会员企业粗钢产量扩张明显。钢协会员企业承担了今年去产能的极大部分。在非规范企业中存在相当规模的落后产能。这部分企业受利益驱动继续生产甚至增产,对于钢铁行业转型升级不利。先前已停产的一些企业又恢复了生产。
三是企业融资难问题仍较突出。受严控钢铁企业的贷款规模影响,许多钢铁企业面临着续贷困难和抽贷等问题。钢铁企业资金紧张、融资难的问题仍没有有效缓解,企业发债门槛和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
四是国际贸易保护加剧,钢材出口难度加大。今年我国钢材出口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反倾销、反补贴案件大幅增长,前三季度已经达到38起,超过去年全年案件数量,涉案产品数量约1000万吨,涉案金额64.16亿美元。受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向欧盟、美国、南美钢材出口量下滑。
国务院2月发布的《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将在5年内完成1-1.5亿吨过剩钢铁产能的压减目标。严禁新增产能。 当前,在经济下行、环境污染和资源限制等多重压力下,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矛盾尖锐,供大于求形势难以改善,行业全面进入低盈利时代。有业内人士表示,钢铁行业应该在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努力挖掘新的盈利点,寻找摆脱困境的新动力。“近两年钢铁业面临产能过剩和低盈利的困境,正积极转型,其中去产能和开拓多元产业成为有力的保障。在多元化方面,据悉‘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多元产业投入资金总额达630多亿元,成绩喜人。其中,宝钢多元产业收入达2000亿元;首钢多元产业收入达1200亿元,利润近50亿元;河钢集团多元产业对集团的销售收入占比近40%,就业贡献率超50%。在去产能方面,今年1~9月,全国钢铁企业共退出产能4000万吨,已实现全年去产能4500万吨目标的90%。”资讯分析师初晓表示,综合来看,通过去产能和多元化发展齐头并进,今年钢铁行业整体回暖,据监测今年钢材均价整体同比去年增长20%以上,预计未来钢铁业将继续向好。
记者从资讯机构了解到,近期有关部门共查出183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涉钢企业,59家能耗不达标或无法核实的钢铁企业,72处应依法关闭、限期淘汰类的煤矿,26家能耗不达标的煤矿企业,均依法依规对其进行了整改和处理。“这一监察工作和前期的严查地条钢企业有异曲同工之处,均在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稳定有序地助力各地钢铁去产能工作的进行。截至目前,全国去产能已经完成90%。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违规新增产能基本未再发生,违规在建项目全部停工停产,钢铁生存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改善。短期期货市场受益颇多。”资讯分析师表示。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钢铁、煤炭去产能有望提前完成。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去产能任务的提前完成,煤炭和钢铁行业供需矛盾将得到极大的解决,钢铁行业在四季度运行情况仍较为乐观。
去产能任务有望提前完成
据悉,截至9月底,钢铁、煤炭两个行业退出产能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都在80%以上。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中央企业已经提前完成了今年的任务,按照目前工作的进度,钢铁行业去产能将在10月份基本完成,煤炭行业去产能有望到11月份提前完成。随着去产能的提速,钢铁、煤炭行业经济运行状况明显好转。不仅价格回升,货款拖欠的情况也明显好转,行业生产、安全和经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整体好转。1~8月钢铁协会会员企业同比扭亏增盈393.5亿元;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应收账款同比下降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