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普遍现象之一,西方各经济流派从失业问题的不同角度出发,形成了古典学派的失业理论、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货币主义失业理论等。而皮萨里德斯等人的职业搜寻与匹配理论统一了人们对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认识,为自然失业率奠定了微观基础。其著作《均衡失业理论》也成为了失业宏观经济学中被引用的经典文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应用经济学教授约翰·范里宁(John Van Reenen)评价,“他杰出的工作刷新了我们对市场真正如何运转的理解”。对于如何解决失业问题,皮萨里德斯认为,失业会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成本,通过培训等就业保障措施,促进劳动力跨行业转移,才是促进就业的良策。皮萨里德斯等人提出了职业搜寻与匹配理论。
搜寻与匹配理论可用恋人关系来比拟
搜寻与匹配理论建立在两个假设基础之上:第一,工人和工作都是异质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不充分的。劳动力为获得满意的工作,厂商为雇佣到满意的劳动力,必须不断地进行搜寻和匹配。第二,搜寻和匹配的目标越多,劳动力就越有可能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厂商也越有可能雇佣到满意的劳动力。但搜寻和匹配是要花费成本的,包括时间成本、交通费用、信息费用等,这些成本可以理解为劳动力和厂商进行的一种投资。该理论认为,工人能理性地选择放弃某些工作并保持失业状态,以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工作。
可以用男女朋友之间的恋人关系来说明这一失业理论,失业者找工作的过程就像男女生的恋爱过程一样。假设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是男女朋友,他们的关系已经决裂了,她要找到下一个男朋友,她就需要时间去寻找。一个女生找到下一个男朋友,失去一份工作找到下一份工作,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等成本。搜寻匹配理论就是用来描述我们去搜寻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匹配过程的理论,寻找与自己最匹配的理论,使自己发挥的效益最大。
工业创新与失业之间是正面的权衡
目前很多令人振奋的新技术属于数字化信息技术,可以节省劳动力。美国是这一领域的领导者,韩国、日本非常重视此类技术的研发,而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信息化水平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目标。
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生产力,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比如,是不是技术会取代劳动力而导致失业?技术并不能同时在各行各业和所有企业同等程度地提高生产力。有些行业生产力提高快,有些行业生产力提高慢,技术进步一方面创造出一些新的岗位,另一方面又摧毁一些岗位。技术进步节省了劳动力,新的就业从何而来?
由于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在这一轮产业变革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的中层管理岗位、技术型岗位被摧毁,而以此谋生的中产阶级的收入不断降低,这些失业人群大都被服务业吸收。只要有工业创新,就会有工人知识技能老化和企业破产威胁,增长与失业长期而言存在一种正面的权衡,生产力增长的最终结果形成了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并最终带来了财富的重新配置。
政府在这一过程当中应当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通过培训帮助原有的劳动者学习、增加新的技能变成自己转型后所需的劳动者。大部分新增就业将出现在目前无法自动化的一些服务领域,如医疗护理、酒店、教育、个人服务、家政、物业等。政府应当对这些行业的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加大就业保障来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
当前,孤立主义在一些欧美国家兴起,经济上表现为贸易保护势力抬头,政治上则是大批右翼保守政党掌握政权。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服务性经济增长,贸易摩擦则阻碍了市场化经济的步伐。劳动力流动的阻碍加大了劳动力成本差距,间接推动了贸易保护主义。政府应该加强公共部门对劳动力的培训等就业保障,以减少劳动力在用工部门的综合流动成本,尽可能促进跨行业流动。同时政府还应该为他们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