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推进核心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编制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全面推进徐州金桥工程装备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徐州分中心、江苏省工程机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经营运作。积极推进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江苏低碳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基地的申报和建设。继续加大科技招商力度,拓展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功能。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科技支撑服务体系,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水平,促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狠抓支柱产业培大促强,制定和争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倾力培育徐工集团、卡特彼勒、斗山发动机、中能硅业、艾德太阳能等行业龙头企业,带动装备制造业挺向先进制造的高端环节,新能源产业在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的基础上向纵深拓展。狠抓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充分发挥高铁枢纽的独特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税收贡献大、占地少、集聚性强的总部经济,带动金融证券、科技研发、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着力提升高铁经济的发展内涵。重点抓好在谈服务业项目的跟踪落实,争取早签约、早建设。以科技、品牌、电子商务改造提升医疗电子、纺织服装、特色食品、生物制药等优势传统产业,推动优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更大的附加值,发挥更强的品牌优势。
三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区经济已经处于一个新的平台之上,未来在做大做强存量的同时,积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以增量求发展、求突破。通过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力推进力晶半导体晶圆、北京数通、浩辰软件等一批已签约项目的开工建设,推动新光源、软件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四是促进农业提档升级,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坚持以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做粗拉长现有的番茄、银针菇、浅水藕等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五是切实推进节能减排,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重点抓好工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支持中能硅业等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构建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