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果子山村农民刘月伟一大早就来到他的“即食海蜇”加工厂,与往常一样忙着派活、接电话和联系业务。办厂几年来,天天如此。在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业”行动中,像刘月伟这样放下锄头创新业的失地农民日渐增多。
近几年,由于开发建设需要,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拆迁涉及农民群众1.45万人,一大批农民成为失地劳动力。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积极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广辟失地农民就业渠道,使一批失地农民捧上了新饭碗,有效地促进了被征地农民就业、创业、兴业,确保他们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居、有保障。
开发区大力实施就业工程,积极与用工企业合作,结合企业用工需求,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有针对性地对失地农民展开免费技能培训,增强失地农民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开发区共投入资金50多万元,举办电脑、电工、保安、叉车、铲车、驾驶员、服务员等各类培训班37期,培训失地失海农民1114人,培训后在已投产的中石油千万吨炼厂、东油沥青公司、国投钦州电厂、大洋粮油公司、林浆纸厂等企业安排了本地失地农民985人。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既可以获得固定的现金收入,又能尽享“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天伦之乐。
作为政策配套,钦州港区大力推进劳动力市场的“新三化”建设:建立“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由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新的用人机制,积极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劳动力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的作用。近3年来,开发区共组织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现场招聘会 13 场,发动42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450个,动员2430名群众进场求职,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1682人次,有效缓解了企业招工压力,拓宽了农民群众就业门路。
与此同时,开发区工管委还特地对大龄就业困难群体,给予再就业援助,帮助他们重新上岗。通过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发区市政公司等事业单位清岗腾位,安排了142多名 “4050”失地农民上岗就业,通过环卫、园林、路灯管理、司机等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岗位,让因征地后就业困难的农村劳动力人员重拾希望。
此外,开发区抓住工业化及城镇化建设的机遇,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积极引导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村民自主创业。近年来,在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个体及私营企业等各个领域中,开发区涌现了以海产品加工大户刘月伟、养殖大户文齐武、服务行业大户黄文芳等一批创业兴业的先进典型。目前,开发区从事装卸和运输的失地农民700多人;从事水果批发经营的200多名;400多名村民通过开办餐饮店、代销店、修理店等服务业,经济收入可观且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