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期结构看,“十三五”运煤铁路改善**明显的**是“三西地区”(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特别是蒙西地区(以呼包鄂为核心和引擎,辐射带动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乌海和阿拉善4个盟市)。主要在两大线路,一是“蒙华(吉)铁路”,由蒙西出发经由陕北煤炭基地直接南下至长江流域;另外一条是山西中南部铁路,由山西中南部直达山东日照港,这条线路虽然在2014年底通车,但受制于景气因素,运力和效益尚未发挥,随着2016年运力需求回升,2017年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
日本在钢铁行业的调整阶段也走过一些“弯路”。在60年代,**试图控制钢铁企业的过度扩产、过度**的努力失败了。以“特安法”公布为分界点,钢铁产业政策变得更注重间接引导行业发展,在去化产能过程中尊重市场规律,并非“一刀切”。此后**主要通过促进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形成行业的“萧条卡特尔”,来协助行业渡过难关。
在78年钢铁成为萧条行业以来,PPI和CPI确实出现了明显上升的趋势。但钢铁行业价格上涨并非PPI指数大幅上扬的首要因素。貌似“去产能”引起的通胀,实际上是外部冲击、经济转型、和行业发展变化三者合力的结果。

日本的产能去化较慢,在去产能政策推出初期到产能真正拐点之前,钢铁行业股价迎来三波上涨行情,且涨幅明显优于大盘。但当临近产能拐点,钢铁股曾迅速下跌,随后表现显著弱于大盘。
正文:
一、从经济支柱到萧条产业:日本钢铁行业产业政策变迁
战后日本从废墟之上重建,在50年代大力推动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在60年代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在70年代中后期转而注重内需、并逐渐在**技术上进入世界前列。纵观日本经济发展史,可谓是追赶型经济体的典范。虽然民营企业一直是战后日本经济的主体,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前20年内,**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是比较强的。到了六十年代中后期,**干预逐渐让步于市场经济,产业政策转为以间接干预为主。
手机版|
关注公众号|

官方公众号
扫码手机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