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开发区的变化日新月异,一座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区在这里崛起。香港王氏港建、格特拉克、金力永磁、曼妮芬……一批批国内外驰名的大企业,纷纷在这里落地生根。20年来,赣州开发区围绕打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招商引资主平台、财政收入的重要增长极、中心城市的新城区,争做赣州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已成为对接珠三角、闽东南三角区及港澳台地区的“桥头堡”。
加快产业集聚 打造三个世界级生产基地
近几年,开发区依托赣州丰富的钨、稀土等矿产资源,加快产业集聚,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稀土永磁材料和永磁电机基地、硬质合金和刀钻具基地、新型光源材料和节能灯具基地。
目前,开发区内有企业3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8家,已初步形成了有色冶金及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现代轻纺等四大主导产业,聚集了一批在国内外辐射能力强、有较大影响力的领军性企业,如浙江横店集团东磁稀土、日本昭日稀土、江西钨业集团、金力永磁等钨、稀土产业深加工企业。
赣州开发区还围绕有色金属及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主导产业开展产业招商,着力引进大项目、高科技项目,现已集聚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和战略投资者。如中国五矿稀土(赣州)股份有限公司稀土灯用荧光粉、稀土节能灯灯具、稀土永磁材料及应用产品生产项目,中国保利集团钨制品加工项目等。
提高研发水平 优化完善产业承接平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赣州的钨、稀土在国际上要有话语权,就必须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研发水平。
近几年来,赣州开发区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江西省省级钨和稀土产业基地。
2007年6月,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在开发区内设立“国家级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同年12月,开发区被国家商务部、科技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如今,开发园区的研发服务平台日趋完善,除了国家级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去年投入试运行外,还有江钨集团科技中心、稀土实验室以及非煤矿山安全检测中心。
为完善产业承接平台,赣州开发区抢抓机遇,争取政策。在2008年批准建设“香港产业园”,并被确立为“台资企业转移承接基地”。
今年3月21日,赣州开发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赣州开发区将享受到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也为高附加值、高科技的制造企业落户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完善配套基础 好环境引凤来筑巢
从1990年开始,赣州开发区由小到大,功能辐射区域不断扩大,现辖蟠龙镇、潭东镇、湖边镇、潭口镇和黄金岭街道办事处,区域面积由几十平方公里发展到219平方公里。
赣州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胡绍笋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开发区正以“建设一流国家级开发区” 和“苦干巧干八九年、再建一个新赣州”的发展目标,通过组团开发模式将开发区划分为西城区、香港工业园区、综合物流园区、高校创新园区和出口加工区五大功能区,采取“政府撬动、全面招商、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举措,全面推进开发建设。
为打造良好的环境,去年,开发区将原有24个部门(单位)裁减为13个, “小机构、大服务”的工作机制愈加凸显。
开发区项目建设办公室主任朱红平说,开发区以创业服务年为契机,在体制机制上狠下工夫,从园区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到建立了一系列包括引进人才、企业融资、产品销售、创优服务等软件设施一条龙服务。
目前,开发区帮助区内企业招工1.7万余人,培训员工3250人,争取贴息贷款600万元,落实社保政策,帮企业节省应保费用384.5万元。
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香港王氏港建、格特拉克等企业来开发区筑“巢”。
突出招商引资 灵活创新吸收活源之水
每天,能看到许多客商在开发区食堂用餐,有时,食堂的包厢会全部爆满。食堂的工作人员开玩笑似的跟记者说,如果开发区食堂不来客,就说明开发区发展不太好。
可见,只有不断地引入商家和资本,开发区的发展活力才能凸显。而招商引资则是开发区发展的必要条件。
赣州开发区招商局局长邹大勇告诉记者,近年来,赣州开发区对招商引资灵活创新,突出主导产业招商,注重形成产业链集聚产业,又不拘泥于主导产业招商,打出“组合拳”,既招工业之“商”,也招配套之“商”,既招生产性、商业性投资等有形之“资”,也招专利、品牌等无形之“资”。只有这样,才能给开发区注入源源不断的资本。
截至4月,赣州开发区签订项目合同12个, 签约资金17.24亿元,实际利用内资12.69亿元,同比增长37.72%;新批外资项目2个,合同外资2026万美元,同比增长68.83%。
上述数字,也是赣州开发区招商干部辛勤工作的一个缩影。开发区人正以升格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新的起点,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决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打造生态低碳园区,正在努力完成三年强攻工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