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下载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频道 » 行业资讯 » 正文

石家庄市不断探索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新模式

来源:全球起重机械网  人气:1355
|
|
|
  土壤修复让土地重焕生机


——我市不断探索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新模式


洨河干堤两岸,风景宜人,绿树成荫;不远处的农田里,一排排架子上爬满了翠绿的豆角藤,叶子间挂满碧绿的豆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通过修复,这块农田已交还农民耕种。”市生态环境局栾城区分局的胡建良说。


土壤污染看不见、摸不着,治理难度大。为改善土壤质量,栾城区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各项工作,严格落实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措施,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全力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确保土壤生态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这种“奇特”植物有大能量


8月4日,在栾城区西营乡龙门村南的大棚里,成垄的田地上种的不是农作物,而是一株株高约70厘米的奇特肉质植物,看起来又壮又挺直。


“这是八宝景天,它对镉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是一种新型的镉污染修复植物,在大棚中育苗后移栽到农田里,每年可降低土壤15%—20%的镉含量。”胡建良为记者答疑解惑。


从2017年开始,栾城区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对龙门村周边受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种植八宝景天就是该项目中采用植物修复技术的重要方式,通过八宝景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吸”出来。


据介绍,土壤中的镉等重金属被八宝景天根系吸收后,会再转移到地上的茎、叶等部位。八宝景天属宿根植物,植株地下部分可以宿存于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天地上部分又可萌发。收割后的八宝景天被送到专门兴建的焚烧车间进行粉碎、造粒等安全处置,最终达标排放。


目前该项目完成土壤修复的农田面积有100亩,共移栽富集植物种苗296.44万株。检测显示,目前该农田镉含量不但全部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而且低于镉的风险筛选值,达到土壤安全利用率,已重新交还农民耕种。


400亩土地恢复生机


“地是我们的命根子,大伙儿都看得见家乡的变化。”当地一位农民告诉记者。几年前,这位农民的农田被选为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点位,治理以来,他明显感觉到土地变松软了,庄稼产量也提高了。


2015年,中央财政下达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600万元,用于支持栾城区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这是全国首批也是河北省第一个农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


项目治理修复污染耕地面积400亩。项目开展后,工作人员沿洨河两侧普查,选定超标点位,确定修复区范围与方式。其中,300亩农田采用钝化修复技术。


“钝化修复是向污染土壤中施入各种钝化剂,利用吸附、沉淀、氧化还原等机制,使其转化成非活性、植物难吸收的物质,从而实现修复利用。”工作人员表示,钝化修复不影响农民的种植习惯,同时达到农作物安全。施钝化剂后,土壤中镉的有效含量显著下降,小麦和玉米的镉含量全部达标。


该项目于去年年底完成总体验收。如今,经过2年多的土壤污染治理,昔日被污水污染过的土地正重焕生机。


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栾城区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是我市大力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的一个缩影。


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并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为坚决落实法律责任,我市成立“石家庄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印发《石家庄市净土保卫战实施方案(2019-2020年)》及各年度配套文件,全面加强对《土壤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的组织领导。


近年来,全市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栾城、赵县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项目扎实推进,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和分类管理、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涉重金属污染整治、固体废物管理等重点工作有序开展,为我市打好净土保卫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来源: 石家庄日报 记者 王宠)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
 

移动版:石家庄市不断探索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新模式

相关信息

  • 开启“国四”时代!央视聚焦山河智能
  •   2022年12月1日起,非道路移动机械国四规范落地施行,国四年代正式敞开。日前,央视财经探访山河工业城,一同跟从镜头看看山河智能面临国四新规范的新产品、新举措,以及带给客户的新体验...[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