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下载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频道 » 行业资讯 » 正文

完善动力电池回收 体系刻不容缓

来源:全球起重机械网  人气:1650
|
|
|
    据报道,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但其中大量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规渠道。新能源汽车的产销两旺与电池回收产业的乱象频仍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中症结引人深思。

    新能源汽车因环保而生,倘若退役的动力电池得不到有效处理,很容易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导致前功尽弃。为此,工信部近些年多次发布行业规范和管理暂行办法,有27家得到认证的企业组成了电池回收的“正规军”。然而,“正规军”的出现并没有让“游击队”消失。大量“三无”小作坊拿着锯子、锤子进行暴力拆解,将退役电池或是加工成新电池卖给车厂,或是用土办法提取贵金属。通过透支环境和安全,小作坊获得了成本优势,并反向推高废电池收购价,让大量退役电池流入“黑市”。

    电池回收是一个巨大市场,经过科学处理的退役电池,还有一定储电能力的可以用于基站“备电”、电网“储能”;“油尽灯枯”的可以实现钴、锂、镍等贵金属的再资源化。当下“劣币驱逐良币”的电池回收市场,正在让这座“矿山”变为“火山”。而究其症结,正在于监管的缺位。电池回收涉及评估体系、回收网络、交易平台、奖惩机制等环节,同时关涉环保、市场、税务等诸多部门,每一个细节都牵一发而动全身。而目前的诸多政策都是指导性意见,对于非正规的渠道缺乏强制性、震慑力。可以说,我国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还处于萌芽阶段,亟待全产业链的查缺补漏。

    预计到2025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将接近80万吨,到2030年,这一数字会进一步翻番,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刻不容缓。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信部也在加快起草《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有望厘清电池的回收主体,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同时,由国家主导的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正在完善,将逐步实现动力电池的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的信息采集。一些车企也尝试将电池的使用权与产权分隔开来,开展换电模式、电池租用业务,实现电池的企业内循环。相信在多方努力下,我们能够回答好电池回收这道严峻紧迫的现实考题,让新能源车在绿色大道上走得更远。北京日报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
 

移动版:完善动力电池回收 体系刻不容缓

相关信息

  • 中国企业推动全球水电开发
  • 在全球范围内水电作为一种动力的情况下,我国公司一向在加快水电开发,不仅在本地,并且在整个亚太区域及其他区域。依据国际动力署(IEA)的一份陈述显现,在除印度之外的亚太区域,近45%的水...[详情]
  • 美中竞争 新能源成新赛道
  • 8月5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命令,设定2030年电动车占新车销量比例达到50%的方针,届时美国新出售的轿车中将有对折为零排放。电动车包含电池电动轿车、刺进式混合动力电动轿车和燃料电池电...[详情]